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

嫌疑犯X的獻身

要不是富堅慎二的出現,大概那幾個人的生活會這樣永遠平行下去,不會有什麼交集。他們會依然如同時鐘一般運轉著,深愛的依然默默深愛著,改變了的依然繼續著改變後的生活,辦案的依然辦案,搞試驗的依然繼續著深奧的物理理論及實驗……可是,我們的故事發生了。在柳絮開始在東京上空漂浮的時候,我真的希望這不是故事的結尾,僅僅是個開始;或者,這真的只是影片的結尾,我們可以帶著自己的想像,給這個故事一個永遠也不會到來的結尾。

《嫌疑犯X的獻身》關於愛情,可以講述的很多,不免落入俗套;可是,看完影片後,我還是忍不住要講講影片中的愛情與其它。

一、關於愛情

沉默的力量足夠偉大,所以這樣沉默的愛情才有震撼我們的力量。

可以想見,這是石神在世上的第一次、最後一次和唯一一次的愛情。所以,他用盡了他的全部,付上了全部去愛。或者在石神眼中,自己早就應該是死去的人了,所以可以付上生命的代價去愛。

如果不是富堅慎二的出現,大概石神會這樣一直默默地註視著花崗靖子和美里,感受著自己的幸福下去吧!能夠這樣從她們的生活中感受自己的希望,並能在旁邊默默守護,已經使石神能夠感受到滿足。要不是那個突發的夜晚,要不是那樣的場景,或者靖子永遠也沒有機會知道自己被一個人這樣默默地但絕對是深沉的愛戀著。

如果說富堅慎二的被殺害是個意外的話,石神走進靖子的世界並幫助她們卻早就已經是注定了的。只是,影片的一開始顯然是從靖子的視角出發,所以我們並不知道石神的出現是個必然。和靖子一樣,我們根本不可能知道就在那個夜晚,那個外表蒼老而沉默的鄰居已經做好了為靖子而獻身的準備。

石神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他的愛。那個用隱藏在幾何問題後面的函數問題來迷惑學生的石神,只能用四色問題的片段來表達他最深切的愛情。

二、關於救贖

在石神眼中,正是靖子和美里拯救了他;而在我眼裡,拯救石神的,其實正是毀滅石神希望的人——石神自己。

在石神自殺的時刻,靖子與美里的到來完全只是一種意外。至少,兩個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出現帶給這位鄰居的是另一個故事和另一個結局。如果不是石神自己從靖子、美里的出現中找到自己生命的希望,他大可以繼續在兩個人離開後繼續自殺,不再糾纏到別人的故事中。

我這樣說大概會遭到很多人的攻擊。因為要是當時出現的是富堅慎二這類型的人,完全不會再次引起石神對生的慾望;但是這樣,也就不會有我們的故事了。所以,靖子出現了,她成為了石神的救贖者。

然而,這個故事中,石神同樣也成為了靖子的救贖者。石神的出現,帶給了靖子擺脫富堅慎二恐懼的生活、最為純粹的愛情(2J語),還有對生活的重新認識。這種認識不免殘酷,但真正的救贖或許也就是從背上沉重包袱的那一刻開始的吧!

但是,石神有一點錯了:他以為犧牲自己會帶給靖子及美里幸福,其實在這個故事的結尾沒有人可以是幸福的。失去的,就再也找不回來了。或者,幸福的就只是石神一個人,他完成了他認為他該做的事情,他解脫了;其他人,活著的人,卻永遠因為這個故事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三、兩個天才的友情

最後,湯川在完成了他的推理後,坐到了他和石神最初相遇的凳子上。只是,他再也回不到那個單純和石神討論著四色問題的時候了。這個時候,他才明白了,石神只有他這麼一個朋友,而他其實也只有石神這麼一個朋友。

湯川和石神,同樣可以稱為天才的兩個人,卻那麼不相同。一個看上去永遠那麼年輕有風度,是大學教授,選課的女生永遠擠滿了課堂,充滿深度的自信;另一個卻佝僂著背、面容蒼老,在中學裡講授永遠不會有學生聽的數學(因為太高深),在社交方面完全是一個失敗者。如果不是那個被害人的出現,他們或者真的永遠不會相遇,過著自己根本不相同的生活。

湯川很自信,所以一段時間裡面,他都深信石神在用理性思維掩飾著自己真正的目的,在把自己引上一條錯誤的推理道路。當在監獄中聽到石神撕心裂肺的哭聲的時候,湯川或許想起了在雪山上,他一度懷疑石神要丟下自己,讓自己死在那雪山上。那個時候,湯川根本也沒有想到那個在幾個問題後面隱藏函數問題的人,該怎樣表達自己的友情。湯川確實一直在往錯誤的方向分析,越接近真相,說明他離真相越遠;所以,當他真正在石神自首後觸及真相的時候,他才開始漸漸明白石神跟他說過的一些話的含義。

在實驗室裡,內海說:“我認識的湯川教授是不被感情所影響、始終具有邏輯性,比誰都執著地追求真相的。”其實內海不明白,連石神那樣一個只對數學著迷的人也有愛情,所以湯川在理性與邏輯的後面也一定有感情的;只是內海根本不可能明白這種友情罷!

四、其它

影片結束了,一切真相大白。在感慨之餘,我也有時間去想一些別的了。

為了愛情,真的可以獻上生命嗎?自己的生命是無所謂,是自己的決定;可是,別人的生命呢?那個流浪漢,他雖然木訥並對社會一點用處也沒有,難說還是危害,但真的就可以那樣被拖入這個時鐘的齒輪中麼?

影片中的內海,實在是個不討好的角色。作為警察,她可以說是比較笨,雖然她也很盡心。而且,她老是說一些自以為很深奧、很能打動人心的話,但我看來她真的是常常不能觸及事情的本質。

海報的設計我真是很不滿意,就為了突出美女帥哥了……

如果一看完片子馬上再折回去看開頭,才發現導演其實在前面也講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和那個片尾一樣;只是我們通常會忽略開頭給我們的啟示。

最後問一個很弱智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靖子母女應該屬於防衛過當才殺死那個人的吧?如果自首的話,應該結果不至於太糟,至少比現在的結果要好一些吧?

貧民百萬富翁

《貧民百萬富翁》,電影看了一段時間了,卻一直不能寫下任何東西。我一直沉浸在一個疑問中:導演怎麼能拍出那麼歡樂的結尾。在我看來,這應該是一個十分沉痛的結尾,傑瑪雖然終於贏得了兩千萬盧比,然而他最終失去了他的哥哥——他唯一的親人。可是,導演怎麼能讓結尾那麼歡樂呢?

這應該只是一個單純的愛情故事的。一個貧民窟的小子從第一眼看到那個叫拉提卡的女孩子後,就一直追尋著她,從來未曾放棄過;最終贏得了美人歸,順帶成為了百萬富翁。這樣就好了。可是,在這後面,導演無法掩飾地拍下了許多含著辛酸、帶著血淚的故事,讓我們無法只是單純地把它看作一個普通的愛情故事。是啊,在傑瑪的故事裡面,怎麼能夠沒有捨利姆呢?

說實話,一開始我真的不喜歡舍利姆。即使只是作為一個孩子,他也太冷酷、太狡詐,以至於有些自私。所以,我一度以為他真的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出賣自己的弟弟。可是,我錯了。即便捨利姆再怎麼冷漠與圓滑,他也全都是為了他的弟弟傑瑪。當最終舍利姆死在亂槍和錢堆裡的時候,我才真的明白他對弟弟那種最為深切的愛。這個時候,不斷回想起他把傑瑪鎖在廁所裡的頑皮、看著母親被打死的沉著、面對兒童販子的叛逆、假裝導遊和偷鞋子的無奈……要是沒有捨利姆,還會有傑瑪嗎?還會有傑瑪美好的愛情嗎?這個過早成熟的孩子,終於還是從果樹上早早跌落了下來,沒有最終成為美味可口的果子。 ——這也許是他最好的結局。畢竟,他能夠自始至終都是他自己,那樣不屈地生活著。

不記得誰還是哪部電影說過:可恥的不是貧困,而是貧困現象。所以,我們有什麼理由厭惡舍利姆呢?那個單純的、痴痴追求愛情的傑瑪固然可愛,那個為生活用儘自己渾身解數的捨利姆也同樣深刻在我們心中。

導演不是要講什麼社會問題,就把它當作一部愛情片來看就好了。只是,別忘了浪漫後面的那些血的殘酷。其實從來沒有什麼“三個火槍手”;舍利姆一直是一個人,一個人。

經典鋼琴電影

電影是一個個抽象的畫面組合,而好音樂是一種讓人想伸手觸摸的感覺,鋼琴是把這種感覺表達出來的最佳媒介。電影與鋼琴原本無甚必然聯繫,但一有電影藝術家把兩者結合在一起,電影便可以在鋼琴中飛翔,鋼琴也會因電影而靈動。看過不少與音樂有關的電影,很多早已經遺忘了,很多卻還留存在內心,怎麼都揮之不去。以下的五部電影,是我最為欣賞的鋼琴電影:

一、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1998):我最喜歡的一部片子,史詩級的片子。有時候在沉默中我無法解釋自己的心情,想哭,卻無法找到那根爆發的導火索,這時,只有音樂能觸及到我脆弱的內心。 1900可以隨心所欲地操縱手指下的88個黑白鍵,卻無法或不願去掌控自己的命運(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的人呢。),他更願意待在自己熟悉的弗吉尼亞號,更願意每天撫摸著自己熟悉的琴鍵,而不想踏上陸地一步,不想接觸外面的未知世界,這是他選擇的一種生命方式,而且他也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年輕的生命。片中1900與爵士樂祖師謝利鬥法的那一幕,真可以說是驚天地泣鬼神。音樂,原來可以如此扣緊人的心弦,音樂與故事性結合的最經典之作,莫過於此片了。

二、閃亮的風采(shine)(1996):斯科特·希克斯的代表作。片中的大衛是個比莫扎特更天才的鋼琴手,他對鋼琴的愛好與執著讓人感動,小小年紀就能彈奏難度極大的曲子。特別是他在比賽中瘋狂彈奏堪稱史上難度最大的鋼琴曲《拉赫馬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的片斷場景,氣氛緊張,心狂跳不已,又讓人不敢喘一口大氣,空氣中像有一根繃緊的弦,一觸即斷。在片中我們聽得到好多像《降A大調波羅乃茲舞曲》、《升C小調第二匈牙利狂想曲》、《拉赫馬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等演奏難度極大的鋼琴曲,在另一方面更像是演出了一場叫人如痴如醉的音樂盛宴。

三、鋼琴家(The Pianist)(2002):我想電影創作與文學創作是一致的,特別是對戰爭的理解,不需要太多的血腥鏡頭,和誇張的動作與標語,樸實的、真實的語言與側面描寫更能感動人。羅曼·波蘭斯基的《鋼琴家》根據波蘭籍作曲家、鋼琴家Wladyslaw Szpilman自傳體小說改編。在片中,鋼琴家用他那憂鬱的眼神告訴了我們戰爭的殘酷,用他自己修長的十指和指下的88個琴鍵作為向法西斯宣戰的武器,“I was a pianist!”這句話比任何諸如“為推翻三座大山前進!”、“為布爾什維克大夥向前衝!”要為鏗鏘有力和可信得多。電影的音樂主題由肖邦的鋼琴曲貫穿始終,而波蘭當代鋼琴家Janusz Olejniczak的演奏也深得肖邦音樂的精髓。

四、鋼琴別戀(The Piano)(1993):這部電影當年一舉拿下戛納金棕櫚大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其轟動效應是現在難以想像的。霍利亨特的演技真是無可挑剔,僅僅依靠眼神和肢體語言,就把這樣一個內心複雜、個性鮮明的沉默角色演繹得栩栩如生。喑啞手語與動人琴音,蠻荒開墾與樂音欣賞,世俗不容的婚外情與單純真實的相愛,或許種種的對比才能顯示出人生中無奈與希望,也或許才能藉此了解自己所想所愛而堅持。不論是電影劇情或配樂,冷靜、熱情而後壓抑卻爆發的情感,看後讓人總也揮之不去,繞結在心。

五:寂寞鋼琴師(Piano, solo)(2007):紀念意大利著名音樂家“爵士鋼琴詩人”盧卡·佛洛瑞生平的傳記電影。飾演天才鋼琴家盧卡的是意大利的師奶殺手吉姆·羅斯·斯圖爾特,他為此片刻意留了鬍子,刻意扮頹廢,扮相相當帥。盧卡年幼時曾親眼目睹母親車禍身亡,便認為是自己才導致了悲劇發生,這個陰影始終在他心中存在。後來小號手及歌手chet baker自殺身亡後,盧卡就生病了,他認為自己的鋼琴曲是一把殺人利器,並一直喃喃自語著“是我用音階殺了他”,“是我用E小調音階把他推出窗外”。 1995年,盧卡三十八歲那年,他彈奏完自己的人生最終曲“能飛得多遠”(How Far Can You Fly)後,選擇懸樑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也在他的爵士音樂路途上劃下了一個令人嘆息不捨的休止符。電影原聲鋼琴曲的確相當唯美,每一首都能讓人回味不已。